三年级作文教学反思
在日常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,对作文都不陌生吧,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,聚集在一块。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作文教学反思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文章不厌百回改。对于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,说得好不一定写得就好,写下来就意味着把口头变为书面,就会出现诸如错别字、标点、语句通顺等问题。《课程标准》(20xx年版)上对于中年段学生的习作要求是这样描述的:“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。根据表达的需要,正确使用冒号、引号等标点符号。”
首先自我修改。学生在完成本身的作品后,只有反复的修改,才能使文章加倍完美。但对于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,要求不宜过高,可以由易到难逐步地要求。在教学中,可以对自改提出这样的要求:1.格式是否正确;2.字体是否美观正确,簿本是否整洁美观;3.是否有错别字;4.标点符号是否使用正确。
然后是生生之间的互批。学生对自身习作中的不足与错误必然不能完全修改,而且对于本身的一些优点也不自知。这就需要有人帮他指出来,好的加以发扬,不足的加以改正。但是要求同样不宜过高,学生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,对于修改自身习作已属不易,修改别人的习作到了第三学段才作要求——“修改自己的习作,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,做到语句通顺,行款正确,书写规范、整洁。根据表达需要,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。 ”
不能忽视的是教师批改。这一学段学生能力有限,自我修改或生生修改必然不能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,有些问题甚至可能是共性的。这就需要教师再批,不但要批作文本身,还要批一批作文的批改。应以鼓励为主,给学生在写作文之初、批作文之初一些信心、动力。教师批完之后还可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好文章或者有问题的文章,师生再一次共同欣赏或修改,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写、批作文的积极性,而且还能提高他们浏览鉴赏文章的水平。
这样的自我批改、生生批改、教师批改,再到师生批改,是一步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不断打磨,也是对学生思想的一次次打磨。学生通过参与习作的修改,既训练了他们修改习作的能力,完成在他们能力范围内比较完美的作文,又是一次自信心的提升,对作文兴趣、动力的提升。
三年级是语文作文的起始阶段,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。虽然一二年纪有看图写话的要求,但是作文和它有着很大的差别。作文的要求更高了,它不但要求把话写完整,写清楚,更要求把话说漂亮。就是学会运用写作技巧,学会使用形容词,想方设法地把文章写得丰润圆满,让人读了还想读。
三年级的小朋友做不到这么高的要求,一开始只是要求她们能把事情或者事物给叙述完整了,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。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,那么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就能写好了。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对学生写作没有统一要求,却强调了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。让学生喜欢写作,爱上写作,自发地写,开心地写,这才是重中之重。写作没有兴趣的支撑是肯定不行的,老师要先培养学生的兴趣,然后再教他写作的技巧。万万急不得。
本次写作教学中,我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。本次的写作主题是写一个班级里的同学,或是你的好朋友。写之前,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写作对象,然后利用下课时间仔细观察对方的外貌特征,以及他的喜好等等。不仅要写出对方的外贸,而且还要写出他的特点,并用小故事来举证他的特点。待到上课时,先不急于下笔,而是先让学生说一说,其余同学做听众,看他说的得对不对?在他说的时候引导他把话说完整,这样他写的时候也能把话给写完整了。
作文不是写完就好了,它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步,那就是修改与交流。好作文不仅是写出来,更是改出来的。在学生写好作文的时候,要求他们先自己读三遍,自己发现问题,及时修改。尤其是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。然后教上来由老师批改,发现问题即使批注。改好以后全班交流,朗读写得好的文章,让学生听听别人是怎么写的,学习别人好的地方,最后在请大家自己看看自己的文章,再次自我修改。
这就是我自己的写作教学的个人反思。在我的观念里: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,只要学生有兴趣,那他就能写好文章。但是光有兴趣也是不够,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帮助。只有方方面面的结合才能产生出好文章。
我知道,对于学生来说,写景作文较难写。但我并没有认真启发引导,就让学生看看园地一的习作要求,先自己写。我想看看他们是个什么水平。结果,只有三个人的作文还比较好,其余的都不怎么样。
于是,我再上口语交际,事前也让学生搜集了有关家乡的风景。小组讨论时,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讲不出什么东西。当全班交流时,叫了四个同学,尽管是“精英”,我发现了许多毛病:一是言之无语,说的是“优美的风景”,听起来一点都不美,用词单调,说得也短,更没什么特色;二是言之无序,刚开始说一处景物(或一种事物),才简略地说了一两句,又说到另一处景物(或一种事物)。当时我也进行了点评。但一节课时间有限,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这样过了。
又到上作文知道课了,我带领学生回忆第一单元的课文,如《燕子》这课第二自然段,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写景;《翠鸟》这课第一自然段,看看作者写了翠鸟外形的那几个部分,那一点写得最详细(当然是翠鸟鲜艳的羽毛)。并告诉学生这是“先总后分”的写法。接着让学生想想写家乡的哪个地方、那些景物。然后提出作文要求:要按一定的顺序,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,可以加上你平时积累的好此好句。
没想到收上来的学生作文,还是让我大失所望。我只好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评。我念了有代表性的4篇文章。一边读,一边说出好在哪里,不好在哪里,应该如何改。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写作这篇文章要注意的地方:
1、写几个内容,就几个自然段,把一处景物(或一种事物)写完整、具体后,再另写一处景物(或一种事物)。
2、每处景物都可从它的方位、形状、颜色、大小、多少等方面来写,要抓住其特点重点写。
3、段与段之间注意衔接。
我接着又花了一节课让学生重写这篇文章。这次学生的作文比前两次好多了。50%学生都写得不错,28%学生作文良好,只有12%的人作文还犯以前的毛病%。
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一次大作文,共有8次:写自己的课余生活、写身边熟悉的人、写一幅秋天的图画、写一则观察日记、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、写自己去过的地方、编一个童话故事、自由习作。
本学期我重点引导学生描写纪实作文。学生学习纪实作文,一般要求说清有关事件发生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环境、事件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,通过训练应该能够记述实实在在发身的'事件,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。这里特别强调“实实在在”和“真情实感”,就是要求记述真实的人、真实的事,反映真实的生活,不能造假,不能瞎编。这样,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,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。本学期我抓住了四个契合点引导学生写纪实作文。第一,中秋节。在中秋节的时候布置学生观察家里过中秋节的情景,同时由于今年中秋节月亮特别园(前期报纸就有相关报道)。我这样跟学生说:“人们常说十五的月儿十六圆,今年却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。中秋节的晚上大家一定要好好欣赏一下。”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,回校交上一片片描写月亮的优美片段。第二,秋游实践活动。今年秋游实践活动安排去陶艺中心。学生们到陶艺中心做陶泥。学生们在实践后纷纷把自己活动过程及体验写了出来。第三,学校运动会。每年的运动会都是学生们的盛会。每个学生都会参加其中的一个项目。今年除了传统的项目,还增加了“抛金引玉”、亲子拔河趣味运动。运动会后专门用一节课和学生们交流,让他们把运动会中感兴趣的、印象深刻的场景描述出来,学生亲身经历有话可说,有内容可写。第四,带着学生做了一个实验,侧重指导学生留心观察。
通过一学期的纪实习作,学生们养成了较好的观察习惯,实实在在记录,真真实实表达。
打开学生的习作簿、作文试卷,我们不难发现,学生写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东西,但表达上出现了很多问题。
1、语句表达不流畅。学生习作中的语病首先表现为语句不通顺,意思不明确。如前后搭配不当、成分残缺重复、句式杂糅等。在学生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洋槐树的枝像小树苗一样翠绿,河边一些花草,就像在小草原上一样,既美丽又漂亮。”文中“枝像小树苗”用同一种事物作比本身不合规范,加上“枝”的特点为“翠绿”就更不符事实。下一句“花草”“就像在小草原上”意思表达明显不通畅,“美丽漂亮”同义词连用重复累赘。其次是句与句之间承接不自然,意思不连贯。例如“过山车慢慢地出发了,耳边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尖叫声。”这两分句之间至少得加上“爬到最高点时突然飞速而下,这时”,这样才显得承接自然,意思连贯。
2、描写事物无顺序。一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,写出了这样一段话:“走进果园就会看到很多水果,走出果园就是我家的厨房。那里还有广播电视塔,也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。只要你过那条小河,就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了。”这里写到了自己的家、果园、电视塔、小河,可这几样景物分别在哪个方位,它们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一种关系,叫人看了很不清楚,主要问题是这位学生没按一定的顺序来写。
3 重点内容不具体。学校庆“六一”开展了活动,按理说,学生对于亲身经历的事应该能写得头头是道。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:“我玩的第一个活动是‘贴鼻子’,工作人员用毛巾把我的眼睛蒙住。我把鼻子贴到右边脸上去了。我第一样活动没有得到奖品。我玩第二个项目‘掌上明珠’,我走了四圈,老师给了我一把尺子。”这是典型的“记账式”作文,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过
程缺乏描写,活动的趣味得不到显现。
文档为doc格式
最新推荐